康百萬家族的輝煌歷程

康百萬家族,源自清代中期的康應魁,一直富裕了十二代、四百多年。歷史上,康百萬家族共有康大勇、康道平、康鴻猷等十多人被稱為“康百萬”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應魁。康應魁在前期康百萬的基礎上,利用清朝朝廷鎮壓白蓮教之機“盡忠發財”,富甲三省,船行六河,土地達18萬畝,財富無以計數,民間稱其“頭枕涇陽、西安,腳踏臨沂、濟南;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,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!”
巨富之后的傳說

康百萬家族的聞名,離不開另一個傳奇人物——沈萬三。沈萬三(1330年-1376年),本名富,字仲榮,世稱萬三,出生于平江府(明改蘇州府)長洲縣(今江蘇蘇州)東蔡村,為明初蘇州富商,富可敵國。他曾出資修拓觀前街,助朱元璋修筑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墻等,后被發配云南邊陲。民間傳說沈萬三致富的原因是因為“聚寶盆”,說沈氏獲得了一只聚寶盆,不管將什么東西放在盆內,都能變成珍寶。元朝中葉,沈萬三的父親沈祐由湖州路烏程縣(今浙江省湖州)南潯鎮沈家漾遷徙至周東垞,后又遷至銀子浜。沈萬三在致富后把蘇州作為重要的經商地,他曾支持過平江(蘇州)張士誠的大周政權,張士誠也曾為沈萬三樹碑立傳。
一代巨富的神秘傳說

關于阮子蘭,其資料一點也查不到,只是說是山東人,不過后人考究阮子蘭應為袁紫蘭。在清末民初,在我們國家流傳著一個民謠,“河南康百萬,江南沈萬三,山東袁紫蘭”,傳說這三個人是財神爺趙公明轉世,這三個人都達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。康百萬靠河運發財,靠土地致富,靠“貢獻”得官,多次得到皇帝賞賜,最高時官至三品,數次欽加知府銜。明、清時期,康百萬、沈萬三、阮子蘭被中國民間稱為三大“活財神”;民國時期“東劉、西張,中間夾個老康”,是中原河南的三大巨富之一。
富可敵國的傳奇故事
康百萬家族和沈萬三、阮子蘭相似,也是一個神秘而富有的家族。據焦橋的袁氏家族,當年富有到什么程度呢?在長山民間有很多的傳說。說從焦橋到北京的官道全部是袁家修的,從焦橋到北京,每隔五十里地,就有一個店,這個地方,都要打上水井,袁家人從焦橋到北京,不用住別家的店,住的都是自家的店;不用喝別人家的水,都是喝的自家井里的水。他們家里面,在清朝期間掛了三次“千頃牌”,“頃”就是指的的土地的面積,一頃相當于一百畝,一千傾就是十萬畝,三次掛“千傾牌”,那他們家土地的面積就超過了三十萬畝。附近的原來的長山縣、鄒平縣、齊東縣、高青縣,一直到淄博的桓臺縣、臨淄區,一直到膠東的壽光縣,都有袁家的土地。
康百萬、沈萬三、阮子蘭被中國民間稱為三大“活財神”。民國時期“東劉、西張,中間夾個老康”,是中原河南的三大巨富之一。然而,古代富可敵國的富豪,很多都逃不過“富不過三代”的怪圈。不過,康百萬家族卻豪富了二百年,至少影響了三代以上的人物。這家族他是怎樣維持了這么長的時間?這是不是值得今天的這些財富擁有者們來借鑒呢?再一個,在清朝康、雍、乾、嘉這四朝天子執政的一百多年間,康百萬家族涌現出了160多個朝廷的重臣,在全國各地做官,有的伴天子左右,參與國家大事,政績也非常的卓著,康氏文化里面,世代讀書入仕,忠君愛國,形成的這種傳統的道德文化,也有待于我們現代人進一步的挖掘和弘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