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楚莊王想進攻越國
楚莊王想進攻越國,莊子規勸君主道:“大王為什么要進攻越國呢?”他說:“政治混亂,軍隊弱勢。”莊子說:“我擔憂這智慧如同眼睛,能看到百步之外,卻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。大王的軍隊敗給秦、晉,喪失土地數百里,說明軍隊很軟弱;莊蹻盜竊于境內,而官吏卻不能禁止,這說明楚國的政事混亂。可見楚國在兵弱政亂方面,并非在越王之下。”而您卻想進攻越國。這樣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見眼睫毛一樣。”楚莊王這才終止。
二、諸葛亮北伐,街亭之戰

諸葛亮北伐,因街亭是軍事要地,派馬謖鎮守。馬謖號稱自幼熟讀兵書,熟知兵法的精妙,不聽副將王平的勸阻,將人馬駐扎在山上,居高臨下,以一當十。司馬懿帶兵來攻時,將馬謖困在山上,斷其水道,并放火燒山,令馬謖軍隊不戰自亂,因此丟失了街亭。
三、春秋時期,息國與鄭國戰爭
春秋時期,在如今河南省境內有兩個諸侯國,一個是鄭國,一個是息國,公元前712年,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。這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;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,軍力也要弱得多,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。事后,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,息國快要滅亡了。他們分析的根據是,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,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,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籠絡好關系,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,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;犯發這五條錯誤,還要出師征伐別國,結果遭到失敗,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?果然,不久息國被楚國攻滅。
四、趙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,紙上談兵的主將馬謖
趙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,談談兵法來,就眼空四海,目中無人,卻不知自己實際上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。長平之戰時,秦軍將領白起針對趙括沒有實戰經驗,不顧實際環境,只會照搬照抄兵法的弱點,采取了誘敵入伏,分割包圍的方法將趙軍引入絕境。四十萬趙軍,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里全部覆沒了。
五、馬謖失街亭

馬謖失街亭的原因:第一個原因是馬謖紙上談兵,才氣高,太自大;第二個原因是馬謖急于證明自己和建功立業,建功心切;第三個原因就是對手張郃很強大。
街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場戰事,發生于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期間,也是這次北伐戰爭中一場決定性戰事。諸葛亮攻祁山時,眾人都建議用舊將魏延、吳懿等人任先鋒,但諸葛亮不聽,任命自己十分賞識的參軍馬謖領導諸軍,后于軍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將領張頜的進攻。
馬謖在街亭違反諸葛亮節度,舉措煩擾,更加舍棄水源,選擇登上南山據守而非占據山下的城鎮;禆將軍王平曾多番規勸,但馬謖都不接納。張四個自信張頜看到馬謖的弱點,于是斷絕山上馬謖軍的水源,并且大舉進擊,大破馬謖軍,士卒四散,潰不成軍。
王平此時命中所領的軍隊鳴鼓自守,張頜懷疑有伏兵,于是不敢逼近。此后,王平指揮部隊,收拾蜀軍丟下的物品,緩緩撤軍,減少了蜀軍的損失。
馬謖失街亭后,諸葛亮失去了重要據點,也喪失了不少人馬。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,諸葛亮決定撤軍回漢中。街亭一戰對于蜀魏都至關重要,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,倘若主將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,或許他可以逃過一死。因為當時街亭失守,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,雖然不是人心惶惶,但也有一些不安。
諸葛亮為了整頓內務爭取時間,殺馬謖以示眾。馬謖被斬,是必然的,因為蜀國的勢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,這兩點注定了他失街亭被斬得必然性。劉備臨終時告誡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,諸葛亮并未聽取;但爾后街亭一役令諸葛亮明白其先帝意思。
因為馬謖驕傲自大,主觀武斷,在遠離水源的山上安營扎寨,最后被圍困倉皇逃跑。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想必已經家喻戶曉了,但馬謖的死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伏法。街亭一戰對于蜀魏都至關重要,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,如果您把街亭失守歸咎于馬謖的軍法,那么這樣的